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师资队伍>教师介绍>正文
师资队伍

郑宏春副教授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4日 点击率:



                                                               姓       名:郑宏春

                                                               职       称:副教授

                                                               电子信箱:26033@snsy.edu.cn

                                                               研究方向:植物形态与生态进化

                                                               办公地点:积学楼D223

    郑宏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2001年在延安大学工作,担任实验室主任,植物教研室主任,1997年任系主任助理。2004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任生物系党支部书记,2007年被选为系总支委员。1996年到2001年担任陕西省植物学会理事;1992年担任陕西省青年植物学会常务理事。2007年12月被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聘为学术指导导师。200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硕士导师,已指导3名硕士生毕业。

主持厅市级项目两项,主持科学院研究生院院级项目一项,主持863子课题一项,参加厅级项目一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863重点项目一项,转基因专项一项。2016年起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已完成。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1989年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陕西省2005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

研究工作经历:

2012/01—现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主持学校研究基金一项,发表文章2篇。

2004/09—2011/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副教授。主持研究生院院长基金一项,参加863项目一项,参加863重点项目一项,参加转基因专项一项。发表文章3篇。

2000/01—2004/09,延安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西北大学在读博士。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结构、发育和系统学研究”,发表相关文章4篇,完成博士毕业论文。

1990/12—1999/12,延安大学,生物系,讲师。主持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和延安地区科委资助的关于“红枣快速繁殖的研究”2项,发表文章2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快速繁殖的研究”,发表文章3篇。

1987/09—1990/09,延安大学,生物系,助教,西北大学在读研究生。参加陕西省环保局“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研究”发表文章1篇。项目获陕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我为获奖人之一。

主要科学贡献:

系统与进化上的贡献:通过对商陆的研究,提出了石竹类植物的心皮为无胚珠心皮,胚珠生长在中央的分生组织上;商陆的外胚乳是有合点组织发育来的,因而石竹目的胚包围外胚乳。由此开展的研究证明了石竹目的各个科的胚包围外胚乳的原因。

在镉进入细胞机理上的研究贡献:通过对镉对凤仙花的形态变化的研究提出了镉进入细胞的假设,后续的研究证明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正在进行总结。

形态学上的发现:首次阐明了稷山牡丹具有地下茎,并以地下茎进行繁殖的特点。首次阐明了枣树冬季落枝的原理。

主要论著

[1] 郑宏春,张珍,刘扬。2022. 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与成熟程度的关系研究。医药卫生(文摘版),2,228-231.

[2] 李佳赵梦瑶张朝霞相世英郑宏春贺游利。2021.冷杉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与系统发育分析。生物化工,7(03):60-64.

[3] 郑宏春刘姣王涵王苗。2019.植物细胞吸收镉的机理及镉对植物气孔发育的影响。地球环境学报,10(5):74-80。

[4] 郑宏春拓向辉马春兰王菲菲张一开郭巧慧。2018. 商陆属2种植物花器官发生过程观察。38(05):80-88.

[5] Hongchun Zheng, Anming Lu, Zhenghai Hu. Floral organogenesis and ring meristem in Phytolacc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6, 445-455. 2015.

[6] Li Jin, Hongchun Zheng*,Tuanyao Chai.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aOPT in Phytolacca americana.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9(3): 316-323. 2012.

[7] Hong-Chun Zheng*, Sheng-Wen Ma, and Tuan-Yao Chai. Ovular development and perisperm formation in Phytolacca americana (Phytolaccaceae) and their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in Caryophyllales.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8(5): 318-325. 2010.

[8] 陈怡平, 郑宏春. 镉胁迫下磁场对绿豆幼苗根茎叶显微结构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5(1):112-117. 2010.

[9] Zheng H-C (郑宏春), Lu A-M (路安民), Hu Z-H (胡正海). Floral organogenesis in Phytolacca (Phytolaccacea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2(4): 352-364. 2004.

[10] Zheng H-C (郑宏春), Lu A-M (路安民), Hu Z-H (胡正海). Floral ontogeny of Rivina humilis (Phytolaccaceae).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西北植物学报), 24: 476-483. 2004.

[11] Zheng H-C (郑宏春). Th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systematics of Phytolacca (Phytolaccaceae).(Ph. D. Dissertation). 2004.

[12] Zheng H-C (郑宏春), Hu Z-H (胡正海), Lu A-M (路安民).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ovary structure of Phytolaccaceae.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西北植物学报), 231195-1201. 2003.

[13] Zheng H-C (郑宏春), Zhao M-S (赵明水), Hu Z-H (胡正海). The status of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hytolacca.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Nature Science Edition) (延安大学学报), 21(3): 59-61. 2002.

[14] 郑宏春, 路安民, 胡正海. 中国商陆属(Phytolacca)的分类. 中国植物学会编: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1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联系电话: 81530087(办公室) / 81530086(学生办)         学院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大道

版权所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邮编:710100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