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招生信息 | 创新创业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就业信息 | 师资队伍 | 教学成果 | 教学工作 | 开放课程 | 学生风采 | 科学研究 | 支部风采 | 心理健康 | 实验实训 | 规章制度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在线互动 | 评建动态 | 学校主页 | 师资队伍 

公告通知

· 关于申报我校2019-2021...
· 关于组织认定2018-2019...
· 关于进一步加强违规收...
· 关于做好教师教学技能...
· 关于报送各院系2019年...
· 关于开展2018-2019学年...
·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 关于组织开展2018—201...
· 关于进一步做好违规收...
 
 

课程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old>>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大纲>>正文
 

生物教育专业课程大纲
2019-03-13 11:05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07               

课程名称:     动物学               

英文名称:    Zoology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108                   

学  分:       6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基础化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为生物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深对以动物的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主干及动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技能。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理解中去记忆,从实践中去综合分析,达到具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多开"窗口",反映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反映现代动物学和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看到动物学知识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和进行野外实习三个教学环节来完成。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多媒体授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外阅读一定的参考书和有关文献;实验课教学要求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训练,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并当堂完成实验报告。野外实习使学生学会动物野外观察和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的方法,提高对自然界中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形态结构:以动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为线索,了解各纲动物的外形和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某些生理机能等。

  分类:重点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目科的分类特征,识别有代表性的、常见的、经济价值大的物种,以及它们的分类地位。

起源与演化:各纲动物起源的主要学说、过渡类型、演化谱系、以及研究动物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证据和理论。

生态:主要了解各纲动物的生态类群、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经济意义:主要了解动物对人类的益害,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的方法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录像加强直观理解,注意增加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使各种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并把融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及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双向互动式。野外教学实习,初步掌握各种动物、昆虫的采集、标本制作、分类等基本技术,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认知水平。

(五)实践环节

1.名称 动物学实验

      动物学野外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

动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的出发,以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教学为基础,注意将能力要求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对动物学理论和课堂知识加以验证、理解和巩固,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实验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实验,突出动物学实验特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动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解剖技巧及动物方法。第二部分为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基础实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选题开展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组织实施及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的能力,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动物学野外实习: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理论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野外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与良好的专业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的采集、培养、麻醉、保存和标本制作等工作的操作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础。

3.学时分配

动物学实验:总学时为72,分两个学期。每学期12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共36学时,两学期共72学时。

动物学野外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末,为期2周。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2

 

 

 

 

 

2

课堂讲授,学生自修

1

动物基本结构及机能

2

3

 

 

 

 

5

课堂讲授,课堂提问,学生自修

2

原生动物门

4

6

 

 

 

 

10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3

多细胞动物起源

2

 

 

 

 

 

2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

4

多孔动物门

2

 

 

 

 

 

2

多媒体讲授

5

腔肠动物门

4

3

 

 

 

 

7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6

扁形动物门 

4

6

 

 

 

 

10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7

原腔动物门

4

3

 

 

 

 

7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8

环节动物门

4

3

 

 

 

 

7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9

软体动物门

4

3

 

 

 

 

7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10

节肢动物门

10

9

 

 

 

 

19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11

总担动物门

2

 

 

 

 

 

2

多媒体讲授

12

棘皮动物门

4

 

 

 

 

 

4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13

半索动物门

2

 

 

 

 

 

2

以多媒体讲授为主

14

脊索动物门

4

 

 

 

 

 

4

多媒体讲授

15

圆口纲

2

3

 

 

 

 

5

多媒体讲授

16

鱼纲

8

6

 

 

 

 

14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17

两栖纲

8

9

 

 

 

 

17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18

爬行纲

6

6

 

 

 

 

12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

19

鸟纲

8

6

 

 

 

 

14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20

哺乳纲

10

6

 

 

 

 

16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21

脊椎动物的起源及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4

 

 

 

 

 

4

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

22

动物地理分布与生态

4

 

 

 

 

 

4

多媒体讲授、课堂讨论

合计

108

72

 

 

 

 

180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多门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可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许多其它专业课如“动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的基础知识,都在本课程中讲授。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无脊椎动物学》,江静波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动物学》(上、下册),华中师范学院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脊椎动物学》,丁汉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脊椎动物学》,杨安峰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Zoology》,MillerHarleyMcgraw Hill2005

Biology》,SylviaMaderMcgraw Hill等,2007

  (九)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明确动物学的概念。

         2. 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要点:

1. 动物学的定义

2. 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3. 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要点:

1.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2. 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3. 动物有机体的统一性

第三节 动物学发展的简史

要点:

1. 国外动物学的发展

2.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3. 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节  动物学的分类及命名

要点:

1. 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 △○种的概念和分类阶元

3. △动物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及发展概念

第一章 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与机能。

         2. 明确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

要点:

1. 一般特征及与植物细胞区别

2. 基本结构和功能

3. 细胞的整体性

第二节  动物组织和器官的概述

要点:

1. △○上皮、结缔、肌肉、神经等四大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 △器官系统

3. 动物有机体的统一性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

         2. 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基本掌握原生动物各纲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特征

要点: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原生动物的分类

第二节  鞭毛纲

要点:

1. △代表动物--绿眼虫

2. 纲的主要特征

3. 重要种类

第三节 肉足纲

要点:

1. △以变形虫为代表说明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2. 重要种类

第四节  孢子纲

要点:

1. △以间日疟原虫为代表说明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2. 重要种类

第五节  纤毛纲

要点:

1. △以大草履虫为代表说明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2. 重要种类

第六节  原生动物门的生态与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七节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过程。

         2. 了解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的个体发育

要点:

1. 繁殖及繁殖方式

2.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第二节 生物发生律

要点:

1. △生物发生律的概念

2.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动物类群间关系的意义

第三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和学说

要点:

1.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2.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多孔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

         2. 了解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和经济意义。了解多孔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要点:

1. △结构的原始性,体形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2. △○水沟系

3. △○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  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分类地位

要点:

1. 常见种类及经济价值

2. 多孔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理解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机能特点以及腔肠动物发育的世代交替现象。

     3. 了解腔肠动物各纲的特征及重要类群,认识腔肠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代表动物水螅

要点:

1. 生活习性

2. △形态结构与机能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要点:

1. 水螅纲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2. 钵水母纲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3. 珊瑚纲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理解涡虫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 理解吸虫、绦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4. 了解扁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及其各纲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涡虫纲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及分类

要点:

1. △代表动物—涡虫

2. 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3.涡虫纲的分类

第三节 吸虫纲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及分类

要点:

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2.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3.吸虫纲的分类

第四节 绦虫纲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及分类

要点:

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2.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3.绦虫纲的分类

第五节 寄生虫和寄主的关系

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七章 原腔动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2. 理解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 理解轮虫动物、腹毛动物的主要特征。

     4. 了解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主要寄生线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

要点:

1.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代表动物---蛔虫

3.线虫动物门的分类

第二节 轮虫动物门

要点:

1. 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轮虫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 腹毛动物门

要点:

1. 腹毛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腹毛动物门的分类

第四节 原腔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理解环毛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机能特点。

     3. 了解环节动物各纲的特征及重要类群,了解环节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要点:

1. △外部形态

2. △内部结构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要点:

1. 多毛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2. 寡毛纲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3. 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第四节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理解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

     3. 了解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征及软体动物的经济种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代表动物—无齿蚌

要点:

1. △外部形态

2. △内部结构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要点:

1. 腹足纲的代表种类、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2. 瓣鳃纲的代表种类、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3. 头足纲的代表种类、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4. 无板纲、掘足纲和多板纲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价值

第五节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甲壳纲、蛛形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3. 了解昆虫纲主要目的鉴别特征、主要经济昆虫的生态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4. 了解有爪纲、肢口纲、多足纲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甲壳纲

要点:

1. 代表动物—日本沼虾

2. △甲壳纲主要特征

3. 甲壳纲的重要种类

4. 甲壳纲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节 蛛形纲

要点:

1. 代表动物—蜘蛛

2. △蛛形纲主要特征

3. 蛛形纲的重要种类

4. 蛛形纲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节 多足纲

要点:

1. 多足纲主要特征

2. △多足纲的重要种类

3. 多足纲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节 昆虫纲

要点:

1. △代表动物—棉蝗

2. △昆虫纲主要特征

3. 昆虫纲的重要种类

4. 昆虫纲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节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十一章 总担动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总担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了解苔藓、腕足和帚虫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担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苔藓动物门

要点:

1. 苔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苔藓动物门常见种类

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要点:

1. 腕足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腕足动物门常见种类

第四节 帚虫动物门

1. 帚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帚虫动物门常见种类

第五节 总担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理解掌握海盘车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及个体发育。

     3. 了解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及海百合纲的主要特征;了解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和经济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代表动物—海盘车

要点:

1. △外部形态

2. △内部结构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要点:

1. 海百合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2. 海星纲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3. 海胆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4. 蛇尾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第四节 棘皮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节 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柱头虫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从而理解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代表动物—柱头虫

要点:

1. △外部形态

2. △内部结构

第二节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头索动物、尾索动物的结构特点。

     3. 了解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简况及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脊索动物的分类

要点:

1. 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及分类

2. 头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及地位

3. 脊索动物亚门的特征

第三节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十五章 圆口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2. 了解圆口纲在动物进化上所处的分类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圆口纲的分类

第三节 圆口纲的生态

第十六章 鱼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2. 理解我国鱼类重要目的特征及主要经济种类。

     3.了解鱼类的生态习性、起源演化及洄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鱼纲的分类

要点:

1. 软骨鱼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2. 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第三节 鱼类的洄游

第四节 鱼类的经济意义

第十七章 两栖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两栖类从水生过渡到陆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发育特点。

     2. 理解两栖类的变态发育和两栖纲重要目的特征。

     3.了解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以及我国两栖类资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第二节 △○两栖纲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两栖纲的分类

要点:

1. 无足目

2. 蝾螈目

3. 蛙形目

第四节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第十八章 爬行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和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2. 理解四个亚纲及主要目的特征。

     3.了解爬行动物的起源演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爬行纲主要特征

要点:

1. 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 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第二节 爬行纲的分类

要点:

1. 喙头蜥目

2. 龟鳖目

3. 蜥蜴目

4. 蛇目

5. 鳄目

第三节 爬行类的经济意义

第十九章 鸟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鸟纲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2. 理解家鸽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

     3.了解鸟类的起源和演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鸟纲主要特征

要点:

1. 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 鸟类的躯体结构

第二节 鸟纲的分类

要点:

1. 平胸总目

2. 企鹅总目

3. 突胸总目

第三节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

要点:

1. 鸟类的繁殖

2. 鸟类的迁徙

第四节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十章 哺乳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家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理解各亚纲、重要目和科的特征以及哺乳类的生态、起源和演化。

4. 了解哺乳类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哺乳纲主要特征

要点:

1.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 哺乳纲躯体结构

第二节 哺乳纲的分类

要点:

1. 原兽亚纲

2. 后兽亚纲

3. 真兽亚纲

第三节 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十一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及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动物进化的证据和物种及物种的形成。

     2. 了解脊椎动物各重要纲的演化关系以及人类起源。

     3.理解进化学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

第四节 动物进化的例证

第五节  △○进化原因的探讨--进化理论

第六节  动物进化型式与种系发生

第七节  物种与物种形成

第二十二章 动物地理分布与动物生态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生态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动物地理区划状况。

     2. 了解生物圈及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圈

要点:

1. 水圈

2. 气圈

3. 土壤岩圈

第二节 动物的分布

要点:

1. 动物的栖息地

2. 分布区

3. 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4. 水域的动物分布

第三节 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要点:

1.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

2.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

第四节 动物生态

要点:

1. 生态因子

2. 种群

3. 群落

4. 生态系统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05                 

课程名称:  植物学                  

英文名称:  Botany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108                     

学  分:  6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生物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包括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系统分类两大部分内容,分别在第一、二学期讲授。

植物学(上)以种子植物为基础,研究植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并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及徒手切片、装片、染色、生物绘图等方法和技术,为以后学习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打下基础。

植物学(下)讲述了植物个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等知识,从而建立植物演化发展的概念;掌握种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了解国内外植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重点:

植物学(上)第一、四、五、六、八章;

植物学(下)第一、四、五、六、七、八章。

课程难点:

植物学(上)第一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五章第三节;

第六章第二节;

第八章第二、三、四、六节。

植物学(下)第一章第二、三、六节

第四章第一节

第五章第二节

第六章

第七章第一、四、六节;

第八章第一、三节。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和介绍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形式进行。

(五)实践环节(详见植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1.名称:实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

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及类群等不同层次,理解并掌握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分类和分布。具体表现为: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及徒手切片、装片、染色、生物绘图等方法和技术,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

3.学时分配:         

第一学期:植物学(上)实验为36课时;

第二学期:植物学(下)实验为36课时,植物野外实习2周。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实习

小计

植物学(上)

 

54课时

36

2

6

 

 

 

 

绪论

植物学及分科

2

 

 

 

 

 

 

 

第一章

种子和幼苗

4

3

 

 

 

 

 

ppt

第一节

种子的结构

2

 

 

 

 

 

 

 

第二节

种子的萌发

1

 

 

 

 

 

 

 

第二节

幼苗

1

 

 

 

 

 

 

 

第二章

植物细胞

7

9

 

 

 

 

 

ppt

第一节

细胞发现及意义

1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

4

 

 

 

 

 

 

 

第三节

植物细胞分裂

2

 

 

 

 

 

 

 

第三章

植物组织

5

3

 

 

 

 

 

ppt

第一节

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

1

 

 

 

 

 

 

 

第二节

植物组织类型

4

 

 

 

 

 

 

 

第四章

     5

6

 

2

 

 

 

ppt

第一节

根的形态及作用

0.5

 

 

 

 

 

 

 

第二节

根的结构

4

 

 

 

 

 

 

 

第三节

根瘤与菌根

0.5

 

 

 

 

 

 

 

第五章

     5

6

 

2

 

 

 

ppt

第一节

茎的形态及作用

0.5

 

 

 

 

 

 

 

第二节

茎尖及发展

0.5

 

 

 

 

 

 

 

第三节

茎的结构

 4

 

 

 

 

 

 

 

第六章

     5

3

 

 

 

 

 

ppt

第一节

叶的形态及功能

1

 

 

 

 

 

 

 

第二节

叶的结构

3

 

 

 

 

 

 

 

第三节

叶的生态类型

1

 

 

 

 

 

 

 

第七章

营养器官间联系和变态

     4

 

 

 

 

 

 

 

第一节

营养器官间相互联系

2

 

 

 

 

 

 

 

第二节

营养器官变态

2

 

 

 

 

 

 

 

第八章

植物繁殖

17

6

2

2

 

 

 

ppt

第一节

营养繁殖

2

 

 

 

 

 

 

 

第二节

4

 

 

 

 

 

 

 

第三节

花药发育与花粉粒形成

2

 

 

 

 

 

 

 

第四节

胚珠发育与胚囊形成

2

 

 

 

 

 

 

 

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

2

 

 

 

 

 

 

 

第六节

种子和果实

4

 

 

 

 

 

 

 

第七节

被子植物生活史

1

 

 

 

 

 

 

 

植物学(下)

 

54课时

36

2

6

 

 

 

 

绪论

植物界分门别类

2

 

 

 

 

 

 

 

第一章

藻类植物

8

3

 

 

 

 

 

ppt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概述

 1

 

 

 

 

 

 

 

第二节

蓝藻门

 2

 

 

 

 

 

 

 

第三节

绿藻门

 3

 

 

 

 

 

 

 

第四节

红藻门

 1

 

 

 

 

 

 

 

第五节

褐藻门

 1

 

 

 

 

 

 

 

第二章

菌类

5

3

 

 

 

 

 

ppt

第一节

  细菌门

 0.5

 

 

 

 

 

 

 

第二节

粘菌门

 0.5

 

 

 

 

 

 

 

第三节

真菌门

 4

 

 

 

 

 

 

 

第三章

地衣

 1

 

 

 

 

 

 

ppt

第四章

苔藓植物

4

3

 

 

 

 

 

ppt

第一节

苔藓植物一般特征

0.5

 

 

 

 

 

 

 

第二节

苔纲

   1.5

 

 

 

 

 

 

 

第三节

藓纲

  2

 

 

 

 

 

 

 

第五章

蕨类植物

7

3

 

 

 

 

 

ppt

第一节

维管植物

  1

 

 

 

 

 

 

 

第二节

蕨类植物形态特征

  1

 

 

 

 

 

 

 

第三节

石松亚门

  1

 

 

 

 

 

 

 

第四节

水韭亚门

   0.5

 

 

 

 

 

 

 

第五节

松叶蕨亚门

  0.5

 

 

 

 

 

 

 

第六节

楔叶亚门

  1

 

 

 

 

 

 

 

第七节

真蕨亚门

  2

 

 

 

 

 

 

 

第六章

孢子植物小结

  1

 

 

2

 

 

 

 

第七章

裸子植物

  7

3

 

2

 

 

 

ppt

第一节

裸子植物一般特征

  1

 

 

 

 

 

 

 

第二节

铁树纲

  1

 

 

 

 

 

 

 

第三节

银杏纲

  1

 

 

 

 

 

 

 

第四节

松柏纲

  2

 

 

 

 

 

 

 

第五节

红豆杉纲

  1

 

 

 

 

 

 

 

第六节

买麻藤纲

  1

 

 

 

 

 

 

 

第八章

被子植物

  19

21

2

2

 

 

 

ppt

第一节

被子植物一般特征

   0.5

 

 

 

 

 

 

 

第二节

被子植物分类原则

   0.5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类

  16

 

 

 

 

 

 

 

第四节

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

  2

 

 

 

 

 

 

 

合 计

108

72

4

12

 

2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的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植物学》(上、下),高信曾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植物学》(上、下),吴国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植物生物学》,杨继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普通生物学》,吴相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植物学学习指导与题解》,黄燕文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植物形态解剖实验》,周仪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王英典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九)说明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20%+考勤(10%

授课时间:《植物学》(上)第一学期,《植物学》(下)第二学期

三.教学内容纲要

 

《植物学》(上册)——植物形态解剖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的多样性

2.了解植物学发展史及其在自然界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掌握正确的植物学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植物的多样性

2.植物在自然界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分支学科

第一章 种子和幼苗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理解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概念

3.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子的结构

     要点:                             

1.△○种子的结构

2.△○种子的类型

第二节 种子的萌发

     要点:                                 

1. △种子的休眠与后熟

2.种子萌发条件和过程

3.种子的寿命与储藏

第三节 幼苗 

     要点:                            

1.△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过程

2.植物生长

3.植物生长激素

第二章 植物的细胞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

2.掌握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和意义

3.了解细胞的发现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发现及意义

     要点:                            

1.△细胞学说

2.细胞发现的意义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要点:                                 

1. 植物细胞形状及大小

2.△植物细胞构造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分裂 

     要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有丝分裂

3.无丝分裂

第三章 植物的组织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2.理解组织的概念

3.了解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

     要点:                            

1.植物细胞的生长

2.△植物细胞的分化

3.△植物组织的概念

第二节 植物组织类型

     要点:                                 

1.△分生组织

2.△薄壁组织

3.△保护组织

4.△输导组织

5.△机械组织

6.分泌组织

第四章 根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根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2.了解根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3.了解根瘤与菌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根的形态及在土壤中分布

     要点:                            

1.△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2.根系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直根系、须根系、深根系、浅根系

第二节 根的结构

     要点:                                 

1.△顶端分生组织及根尖的分区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3.△○根的次生结构

4.侧根的形成

第三节 根瘤与菌根 

     要点:                            

1.根瘤

2.菌根

第五章 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2.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3.了解茎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茎的形态

     要点:                            

1.△茎的外形

2.△芽的结构和类型

3.△茎的生长习性

4.△茎的分枝类型

5.△分蘖

6.茎的形态学特征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二节 茎尖及其发展

     要点:                                 

1.△茎尖结构

2.△叶和芽的起源

第三节 茎的结构 

     要点: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2.△○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3.△裸子植物茎结构

4.△单子叶植物茎结构

第四节 茎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茎的生理功能

第六章 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能辨别各种形态的叶

2.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3.掌握单子叶植物业的结构特点

4.了解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5.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叶的形态

     要点:                            

1.△叶的组成

2.△叶的发育过程

3.叶的大小和形状

4.△单叶和复叶

5.△叶序和叶镶嵌

6.异形叶性

第二节 叶的结构 

     要点:                            

1.△○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2.△○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3.△裸子植物叶的结构

第三节 叶的生态类型 

     要点:                            

1.△旱生植物的叶

2.△水生植物的叶

3.△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叶

第四节 茎的生活期和落叶 

     要点:                            

1.△落叶与离层

第五节 茎的生理功能 

     要点:                            

1.光合作用

2.蒸腾作用

第七章 植物营养器官之间相互关系和变态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体各营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2.掌握营养器官的变态

3.了解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营养器官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

     要点:                            

1.根和茎中维管组织的联系

2.茎和叶之间维管束的联系

3.营养器官之间主要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在植物生长中营养器官间的相关性  

     要点:                            

1.地上部分(茎、叶系统)和地下部分(根系)的相互关系
2.
顶芽和侧芽的相互关系茎和叶之间维管束的联系

第三节 生长激素对植物的调控作用 

     要点:                            

1.植物体各个部分中一些主要的激素间相互关系

第四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要点:                            

1.根的变态

2.茎的变态

3.叶的变态

第八章 植物的繁殖与繁殖器官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生殖过程

2.掌握被子植物胚胎发育及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

3.掌握单子叶植物业的结构特点

4.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特征

5.理解被子植物生活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要点:                            

1.△营养繁殖

2.在生产上应用

第二节 花 

     要点:                            

1.△○花的形态及组成

2.△禾本科植物花的组成

3.△花程式和花图式

4.△花序

第三节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要点:                            

1.△○花药的发育和结构

2.△○减数分裂

3.△○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第四节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要点:                            

1.△○胚珠的发育和结构

2.△○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 开花、传粉和受精 

     要点:                            

1.开花

2.传粉

3.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4.△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5.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

第六节 种子和果实

     要点:                            

1.△种子形成

2.△○果实形成和类型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要点:                            

1.△生活史的概念

2.△世代交替

3.△生活史的特征

《植物学》(下册)——植物分类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任务

2.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概念

3.了解双名法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植物分类的方法

2.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3.植物命名法

4.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一章 藻类植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藻类分门的依据,用以区分、识别各门藻类

2.掌握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3.了解藻类植物的演化趋势

4.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5.了解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藻类植物概述

     要点:                            

1.△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2.△藻类分门依据

3.分布

第二节 蓝藻门 

     要点:                            

1.△○蓝藻门的一般特征

2.蓝藻的经济价值及代表种类

3.△蓝藻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第三节 绿藻门 

     要点:                            

1.△○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2.△绿藻的分类及代表种类:衣藻属,石莼属,水绵属

第四节 红藻门 

     要点:                            

1.△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2.△红藻的分类及代表种类:紫菜属

第五节 褐藻门 

     要点:                            

1.△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2.△褐藻的分类及代表种类:水云属,海带属,鹿角菜属

第六节 藻类植物小结 

     要点:                            

1.△藻类细胞的演化

2.△藻类植物体的演化

3.△○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第二章 菌类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真菌门的分类特征及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活史、分布

2.了解真菌门的分布及经济意义

3.了解细菌门的分类特征及其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4.了解粘菌门一般特征和代表种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门

     要点:                            

1.细菌的特征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的繁殖

4.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意义

第二节 粘菌门 

     要点:                            

1.一般特征

2.代表种类

3.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三节 真菌门 

     要点:                            

1.真菌的通性

2.真菌门主要类群: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

3.真菌界的起源及各亚门间的亲缘关系

4.真菌的经济意义

第三章 地衣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什么是地衣植物

2.掌握地衣的构造特点,并能识别地衣的几中基本形态类型

3.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地衣的通性

2.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3.地衣的繁殖

4.地衣的分类

5.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第四章 苔藓植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

2.掌握地钱和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

3.了解苔纲和藓纲的区别

3.了解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4.了解苔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性

     要点:                            

1.形态构造

2.繁殖

3.△○生活史

4.分布及分类

第二节 苔纲 

     要点:                            

1.地钱属配子体

2.地钱属孢子体

3.地钱属繁殖

4.△地钱属生活史

第三节 藓纲 

     要点:                            

1.葫芦藓属配子体

2.葫芦藓属孢子体

3.葫芦藓属繁殖

4.△葫芦藓属生活史

第四节 苔藓植物小结 

     要点:                            

1.苔藓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2.苔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第五章 蕨类植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2.了解蕨类各主要类群的特征及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3.了解地质年代的划分、孢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概念及关系

3.认识常见的蕨类植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维管植物

     要点:                             

1.△维管植物特征

2.中柱类型

3.维管植物分类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要点:                            

1.△孢子体形态构造

2.△配子体形态与构造

3.△○生活史

4.分布及分类

第三节 石松亚门 

     要点: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第四节 水韭亚门 

     要点: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第五节 松叶蕨亚门 

     要点: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第六节 楔叶亚门 

     要点: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第七节 真蕨亚门 

     要点: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第八节 蕨类植物小结 

     要点:                            

1.蕨类植物的起源

2.蕨类植物的演化

3.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第六章 孢子植物小结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孢子植物的概念

2.掌握孢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植物的起源

2.△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3.△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

4.△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5.△○生活史类型及演化

6.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与分化

7.植物的系统发育与系统发育

第七章 裸子植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生活史

2.了解了解裸子植物各纲的主要区别

3.掌握松、杉、柏三科的特征

3.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

4.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及我国丰富的裸子植物资源

5.了解关于裸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要点:                            

1.△○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2.裸子植物分类

第二节 苏铁纲

     要点:                            

1.△主要特征

2. 代表植物:苏铁

第三节 银杏纲

     要点:                            

1.△主要特征

2.代表植物:银杏

第四节 松柏纲

     要点:                            

1.△主要特征

2.○裸子植物的生活史(以松属为例)

3.分类和代表植物:松科,杉科,柏科

第五节 红豆杉纲

     要点:                            

1.△主要特征

2.分类和代表植物: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

第六节 买麻藤纲

     要点:                            

1.△○主要特征

2.分类和代表植物:麻黄科,买麻藤科,百岁兰科

第七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要点:                            

1.地质年代的历史记载

2.古植物学对裸子植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

       3.裸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八章 被子植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2.掌握两纲的特征及重点科属的特征,识别常见植物(选择35个科,必讲27个科)

3.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了解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和系统发育两大学派的观点

5.了解主要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概况

6.了解被子植物对动物界及对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要点:                            

1.△○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要点:                            

1.分类原则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类

     要点:                            

1.△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

2.双子叶植物纲主要科的特征、识别要点及习见属种

1)△○木兰科(Magnoliaceae

2)莲科(Nelumbonaceae

3)△○毛茛科(Ranunculaceae

4)罂粟科(Papaveraceae

5)榆科(Ulmaceae

6)桑科(Moraceae

7)胡桃科(Juglandaceae

8)△山毛榉科(壳斗科)(Fagaceae

9)桦木科(Betulaceae

10)△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11)△藜科(Chenopodiaceae

11)△蓼科(Polygonaceae

12)△锦葵科(Malvaceae

13)△葫芦科(Cucurbitaceae

14)△杨柳科(Salicaceae

15)△十字花科(Cruciferae

16)△○蔷薇科(Rosaceae

17)△含羞草科(Mimosaceae

18)△苏木科(云实科)(Caesalpiniaceae

19)△○蝶形花科(Fabaceae

20)△大戟科(Euphorbiaceae

21)漆树科(Anacardiaceae

22)芸香科(Rutaceae

23)△伞形科(Apiaceae

24)△唇形科(Lamiaceae

25)△木犀科(Oleaceae

26)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27)△忍冬科(Caprifoliaceae

28)△○菊科(Asteraceae

3.单子叶植物纲主要科的特征、识别要点及习见属种

1)△○泽泻科(Alismataceae

2)△天南星科(Araceae

3)△莎草科(Cyperaceae

4)△禾本科(Poaceaee

5)△○百合科(Liliaceae

6)△石蒜科(Amaryllidaceae

7)△○兰科(Orchidaceae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于系统演化

     要点:                            

1.被子植物的起源

2.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

3.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基因工程》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2010            

课程名称:             《基因工程》          

英文名称:            Gene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总 学 时:                  36               

学  分:                  2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

编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为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该课程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常规技术和基因工程在工农业、医学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通过该课程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常规技术和基因工程在工农业、医学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和主要应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够运用基因工程常规技术解决问题,并对基因工程有正确认识,更好的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章节

课程重点:第二章至第四章

课程难点:第二章至第四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以教师讲授和介绍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形式进行。

(五)实践教学环节

     1、名称:观看实验录像

2、主要内容与要求:内容是基因工程常规技术,要求观看后掌握常规操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3、学时分配:3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基因工程概述

3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二章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4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载体

6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四章

基因工程常规技术

12

 

 

 

 

3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五章

基因工程的应用

6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六章

基因工程安全性

2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合计

33

 

 

 

 

3

36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基因工程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遗传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渗透。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基因工程》课程使用的教材

《基因工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孙明主编的教材

2.《基因工程》课程参考书目

1)吴建平主编《简明基因工程与应用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水林主编《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8

3)李立家,肖庚富编《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4

4)吴乃虎主编《基因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1998

5)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徐晋麟、陈淳、徐沁编《基因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2007

(九)说明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30%

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第五学期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基因工程概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基因工程基本概念、研究内容

2.了解基因工程发展史

3.掌握基因工程的正确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

     要点:                            

1. △什么是基因工程

2.基因工程的开端

3.基因工程的发展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内容和应用

     要点:                                 

1. △基因工程的技术流程

2. △基因工程的基本条件

3. △基因工程的技术策略

4.基因工程在工业、农业、医药及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工程的意义和方法 

     要点:                            

1.学习和研究基因工程的意义

2. △学习和研究基因工程的方法             

第二章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的活性特征

2.学会运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要点:                                      

      1.限制与修饰系统

2. △限制酶的类型

3. △限制酶的命名

4. △限制酶的基本特征

5. △○影响限制酶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DNA连接酶

   要点:                                            

1.DNA连接酶的发现

2. DNA连接酶的特征

3. △○DNA连接酶的作用机理

4. △○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

第三节 DNA聚合酶和Klenow大片段

     要点:                           

1. DNA聚合酶I

2. Klenow大片段

第四节 碱性磷酸酶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要点:   

1. △碱性磷酸酶

2.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第五节 RNA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载体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的特征

2.学会读载体图谱

3.学会使用合适的载体进行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克隆载体 

     要点:                                       

1. △质粒载体

2. △○噬菌体载体

3.其他载体

第二节 表达载体   

     要点:                                 

      1.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2.穿梭载体

3.整合载体

第三节 特殊用途的载体

要点:                                 

1.插入或定点整合突变载体

2.启动子探针型表达载体

3. RNAi载体

第四章 基因工程的常规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各项常规技术的基本原理

2.理解操作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DNARNA的提取和纯化

     要点:                            

1. DNA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 RNA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DNARNA浓度、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鉴定

第二节 凝胶电泳技术

     要点:                                       

1.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

2. △琼脂糖变性凝胶电泳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

第三节 分子杂交技术

     要点:                                

1. △探针与探针标记

2. △○Southern杂交

3. Northern杂交

4.Western杂交

5.菌落(嗜菌斑)原位杂交

第四节 重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   

      要点:                  

1. CaCl2转化法

2. △电转化法

第五节 基因芯片技术

      要点:                                 

1.简介

2. △生物芯片的分类

3. △基因新片的制作

4. △基因芯片的杂交及结果分析

5.基因芯片的应用

第六节 PCR技术 

      要点:                                        

1. PCR技术的基本成分

2. △○PCR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3. △○荧光定量PCR

第七节 DNA测序                                            

      要点:

1.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2. △○Maxam-Gilbert化学修饰法

第八节 基因文库构建 

     要点:                              

1. △基因组文库构建

2. cDNA文库的构建

第五章 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医药基因工程技术流程

2.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基因工程

     要点:                                      

      1.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2.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基本路线

3. △○转基因的受体系统

4. △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方法

5.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检测                           

6.改进转基因的技术                                   

7.农作物基因工程                                 

第二节 动物基因工程

      要点:                                    

1. △动物转基因技术                                  

2. △○提高转基因效率的策略                              

3.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4.转基因动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三节 微生物基因工程

      要点:                                   

1. △细菌基因工程

2. △酵母基因工程

3.病毒基因工程

第四节 医药基因工程 

      要点:                                

1. △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

2. △基因工程蛋白和多肽药物

3. △基因工程抗体

4. △核酸类药物                             

第六章 基因工程及其安全性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基因工程安全性问题及其评价体系、安全管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基因工程的安全管理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品的发展前景

                 

 

《 普通生态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20             

课程名称:        普通生态学          

英文名称:        General Ecology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动物学、植物生物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方向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同时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生态思想。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有机体与环境

△○第二节 介绍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四节.种群调节与集合种群动态(种群调节理论、集合种群的概念。)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第五节 群落的动态与演替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流动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上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课间时提出疑问。鼓励学生通过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杂志与网站,收集有关生态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

(五)实践环节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2

 

 

 

 

 

 

 

1

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12

 

 

 

 

 

 

 

2

种群生态学

14

 

 

 

 

 

 

 

3

群落生态学

8

 

 

 

 

 

 

 

4

生态系统生态学

14

 

 

 

 

 

 

 

5

应用生态学

4

 

 

 

 

 

 

 

合计

5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生物教育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专业课,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主要应用于当前社会密切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生态学》 (精要速览系列,第二版),麦肯其、鲍尔、弗迪著,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2.理解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

3.掌握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介绍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

第二节 介绍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与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2.理解环境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特点。

3.掌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生物适应极端温度的机制,鱼类渗透压调节和陆生动物保持水平衡的机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介绍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第二节 介绍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及生态幅随不同条件的变化,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第三节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及其应用。

第四节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反应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第五节生物对极端温度、变温的适应

△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第六节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的适应

第七节 动物对水的适应方式

△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及沙漠动物对缺水的适应。 

第八节 大气、土壤、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动物的缺氧适应,土壤的生态作用。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种群调节的各种理论假说与集合种群动态。

2.理解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动,物种的进化与生活史对策,种内种间关系。

3.掌握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参数、生命表,指数与逻辑斯谛增长方程,进化动力与物种形成方式,r-对策与K-对策,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与竞争模型,各种种内种间关系的特点与规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各种种群参数及其测定方法。

第二节 种群动态与生命表

○生命表的构建及内秉增长率等参数的计算、存活曲线。

第三节 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四节.种群调节与集合种群动态

△○种群调节理论、集合种群的概念。

第五节 物种进化与选择

△两种进化动力、物种形成的方式,r-对策与k-对策,

第六节 生活史对策

r-对策与k-对策。

第七节 种内关系

△植物的密度效应、动物的婚配制度、他感效应。

第八节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模型,竞争排斥原理。

○食肉、食草动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协同进化,寄生与共生。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调查方法、结构特征以及演替规律。

2.理解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与群落形成的原因。

3.掌握群落的调查方法和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等等,这是它有别于种群的根本所在。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群落调查与分析技术。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

第四节 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

△影响群落结构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中度干扰理论。

第五节 群落的动态与演替

△群落的波动、演替、演替学说、顶级演替理论。

第六节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群落分类系统、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群落的直接排序与间接排序。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食物链、生态效率、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群落类型。

2.理解食物链理论、物质循环的意义以及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理论、生态效率、水循环与CO2循环规律,群落的识别与命名方法,地带性植被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与特点。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流动

△○初级生产、初级生产的影响因素、初级生产的测定方法、食物链理论、生态效率、分解过程;次级生产、影响因素与测定方法。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第四节 地球上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地球上主要生物群落的类型与特点。

第五章  应用生态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人口的增加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育;生物防治。

2.理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3.掌握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人口增长规律,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收获理论与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

△全球变化、酸雨、荒漠化、水资源、人口与健康。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

第三节 收获理论与有害生物防治

△最大持续产量、配额限制与努力限制、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标与技术类型。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09                      

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生理学》               

英文名称: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基础化学      

编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为生物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牢固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专业实验技能、科学态度、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自觉运用所学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动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生物科学不断发展要求的需要。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章节

课程重点:第一章至第十章

课程难点:第三章至第六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和介绍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

(五)实践教学环节

   见实验教学大纲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 论

2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二章 

神经和肌肉      

8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8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四章

感觉器官

4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五章

血液

4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六章

循环

6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七章

呼吸

4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八章

消化

4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2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十章

排泄

4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十一章

内分泌

4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第十二章

生殖

2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合计

 

 

 

 

 

 

5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等课程为基础,也是众多课程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是应用性强的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使用的教材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使用教材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左明雪主编的人体解剖生理学。

2.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王玢、左明雪等)

2. 生理学(张镜如主编)

(九)说明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30%

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第四学期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

2.掌握人体及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要点:

1. 急性实验法 

2. 慢性实验法

第二节 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

要点:

1.新陈代谢

2. 生殖和生长发育

第三节 人体及动物物生理功能的调节

要点:

1.神经调节

2. 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第二章 神经和肌肉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神经的兴奋及传导名词。

2.理解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要点:

1. 刺激与反应

2. 兴奋与兴奋性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及传导

要点:

1.生物电现象、动作电位名词

2.局部电学说 全或无现象
   第三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要点:

1. 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与特征

 2、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过程(重点、难点)

3、影响传递的因素

4、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2.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3.学习掌握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元活的一般规律

要点:

1、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2、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3、神经递质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要点:

1、反射的概念

 2、反射弧

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4、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要点:

1、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2、丘脑

 3、感觉投射系统

4、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动动的调节

要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姿势反射

4、小脑

  5、基底神经节

  6、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要点:

1、自主神经系统

  2、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下丘脑

5、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要点:

1、学习和记忆

  2、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重点、难点)

3、脑电图和脑诱发电位

4、觉醒与睡眠

 第四章 感觉器官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视觉器官结构及功能

2.掌握听觉器官结构及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要点:

1、感觉器  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重点)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要点:

1、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2、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

3、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4、视网膜的信息处理(难点)

  5、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第三节 听觉器官

要点:

    1、传音系统

    2、感音系统

    3、听觉器官对声音的初步分析(重点、难点)

    4、听力

第四节  前庭器官

要点:

    1、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2、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第五章   血液

一、教学基本要求

要点:

1.掌握血液的组成及特性

2.掌握血细胞结构及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内环境与自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  血液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要点: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三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要点:

    1、红细胞生理

    2、白细胞生理

    3、血小板生理

    4、血细胞的破坏

第四节  生理出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重点)

要点:

 1、生理出血

 2、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要点: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血型

 3、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

4、输血的原则

 

第六章  循环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2.掌握血管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要点:

1、心动周期的概念

2、心脏泵血的过程的机制

3、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4、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5、心音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要点:

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3、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与收缩功能的影响

4、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要点:

 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2、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3、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5、微循环

 6、组织液的生成

 7、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要点: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局部血液调节

 4、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七章 呼吸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2.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肺通气

要点:

 1、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2、肺通气原理

 3、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4、肺通气量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要点:

  1、气体交换的原理

     2、气体在肺的交换

3、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要点:

 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2、氧的运输

   3、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要点:

  1、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3、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4、周期性呼吸

 5、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第八章    消化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2.掌握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要点:

 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3、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4、胃肠激素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要点:

  1、唾液分泌

  2、咀嚼

  3、吞咽

第三节 胃内消化

要点:

  1、胃的分泌

  2、胃的运动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要点:

  1、胰液的分泌

  2、胆汗的分泌与排出

  3、小肠液的分泌

  4、小肠的运动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要点:

  1、大肠液的分泌

  2、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第六节 吸收

要点:

  1、吸收过程概述

  2、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一、教学基本要求

要点:

 

1、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掌握体温及其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要点:

      1、能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要点:

  1、体温

  2、体热平衡

  3、体温调节

 

第十章 排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血循环的特征

2.理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要点:

  1、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2、肾血循环的特征(重点)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要点: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3、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要点:

    1、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2、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难点)

要点:

    1、尿的衡释

    2、尿的浓缩

    3、直 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第五节 肾尿生成的调节

要点:

    1、肾内自身调节

2、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六节 尿的排放

要点:

1、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2、排尿反射

第十一章  内分泌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激素作用的机制

2.掌握肾上腺胰岛分泌的激素及主要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要点:

1  激素的分类

2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3  激素作用的机制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要点:

1、下丘脑的调节肽

2、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第三节 垂体

要点:

1  腺垂体

2  神经垂体

第四节 甲状腺

要点:

1、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2、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第五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要点:

1、甲状旁腺激素

2、降钙素

第六节 肾上腺

要点:

1、肾上腺皮质

2、肾上腺髓质

第七节 胰岛

要点:

1、胰岛素

2、胰高血糖素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第十二章  生殖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男性生殖

要点:

1、睾丸的功能

2、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女性生殖

要点:

1、月经与排卵及激素调节

2、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难点)

3、妊娠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11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基础化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课程为其它生物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生物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适应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生必须具备一般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课程,而且发展很快,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生物化学理论与技术,在工业、农业、轻工食品业、医药卫生业、环保与生态、能源开发等领域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静态生物化学中的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等为重点内容,动态生物化学中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的生物合成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为本课程的难点。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辅之以电化教学、示范教学。教学过程中,除教师重点讲授内容外,应安排了一些章节由教师扼要介绍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留一定量的习题和思考题。

(五)实践环节(见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2

 

 

 

 

 

 

PPT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

7

 

 

 

 

 

 

PPT

第二章

核酸的化学

5

 

 

 

 

 

 

PPT

第三章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1

 

 

 

 

 

 

PPT

第四章

脂类

1

 

 

 

 

 

 

PPT

第五章

6

 

 

 

 

 

 

PPT

第六章

维生素与辅酶

3

 

 

 

 

 

 

PPT

第七章

新陈代谢和生物氧化

3

 

 

 

 

 

 

PPT

第八章

糖代谢

5

 

 

 

 

 

 

PPT

第九章

脂类代谢

4

 

 

 

 

 

 

PPT

第十章

氨基酸代谢

4

 

 

 

 

 

 

PPT

第十一章

核苷酸代谢

2

 

 

 

 

 

 

PPT

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6

 

 

 

 

 

 

PPT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

 

 

 

 

 

 

PPT

第十四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与调节控制

2

 

 

 

 

 

 

PPT

合计

54

36

5

5

6

0

106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物化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有关后继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及工作需要打下基础,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生物化学》课程使用教材

《生物化学》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罗纪盛等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2.《生物化学》课程参考书目

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九)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2.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3.生物化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生物化学的概念和内容

2.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3.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生物化学在工农业、畜牧业、医药卫生业上的意义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含义,掌握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组成特点;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常见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悉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高分子性质;变性、沉淀等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第三节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要点: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氨基酸的分类

3.△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第四节 肽

要点:

1.△谷胱甘肽

2.催产素和升压素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五节 蛋白质的结构

要点: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3.蛋白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和次级键

第六节 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要点: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第七节 蛋白质的性质

要点:

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

3.△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4.△蛋白质的沉淀

5.○蛋白质的变性

6.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第八节 蛋白质的分类

要点:

1.根据分子形状分类

2.根据组分分类

3.根据生物学功能分类

4.根据溶解度分类

第二章  核酸化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

2.核酸的分子组成:熟悉核酸的元素组成、平均磷含量及其与核酸含量之间的换算。核苷酸、核苷和碱基的基本概念及其结构。熟记常见核苷酸的缩写符号。掌握两类核酸(DNARNA)分子组成的异同。熟悉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cAMPcGMP

3.核酸的分子结构:掌握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并通过这种连接方式理解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熟悉DNA的一级结构;掌握DNA二级结构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了解DNA的三级结构——核小体。熟悉rRNAmRNAtRNA三类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熟悉tRNA二级结构特点——三叶草形结构。

4.核酸的理化性质:熟悉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核酸特别是DNA变性、复性及杂交等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二节 核酸的组成成分

要点:

1.△核糖和脱氧核糖

2.△嘌呤碱和嘧啶碱

3.△核苷

4.△核苷酸

5.△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第三节 DNA的结构

要点:

1.DNA一级结构

2.△○DNA的二级结构

3.DNA的三级结构

第四节 DNA与基因组织

要点:

1.DNA与基因

2.△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3.△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第五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

要点:

1.tRNA

2.rRNA

3.mRNAhnRNA

4.snRNAasRNA

5.RNA的其它功能

第六节核酸的性质

要点:

1.一般理化性质

2.△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3.核酸结构的稳定性

4.△核酸的变性

5.△核酸的复性

6.○分子杂交

第三章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糖类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掌握几种重要多糖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糖类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单糖的构型、结构、构象

第三节  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单糖及其衍生物

第四节  寡糖

第五节  多糖

第六节  多糖代表物的简要介绍

第七节  糖复合物

第四章  脂类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脂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掌握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脂类

要点:

1.三酰甘油

2.甘油磷酸酯类

3.鞘脂类

4.固醇类

第二节  生物膜

要点:

1.细胞中的膜系统

2.膜的化学组成

3.膜的结构

4.膜的功能

第五章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酶的化学本质;酶的特异性(专一性)。

2.掌握酶的化学组成。结合蛋白酶〔全酶〕的酶蛋白与辅助因子〔辅酶与辅基〕之间的关系;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酶原的激活;同工酶和变构酶。

3.了解酶促反应的机理、活化能、中间产物学说的概念。

4.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非竞性抑制物及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氏方程、米氏常数意义;三种抑制作用对最大反应速度和Km的影响。

5.掌握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酶活性单位的概念。

6.了解酶在医学中的应用和酶的命名及分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酶的分类与命名

要点:

1.酶的分类

2.酶的命名

第三节 酶的化学本质

要点:

1.△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酶的辅助因子

3.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络合物

第四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要点:

1.△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

2.△酶原的激活

3.同工酶

第五节 酶作用的专一性

要点:

1.结构专一性

2.立体异构专一性

第六节 酶的作用机制

要点:

1.○酶的催化作用、过渡态、分子活化能

2.○中间产物学说

3.○诱导契合学说

4.○酶与反应的过渡态互补

5.抗体酶

6.△使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因素

第七节 酶促反应的速度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要点:

1.酶反应速度的测量

2.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3.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4.pH对酶作用的影响

5.△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6.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

7.○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

8.○酶的别构效应

第八节 酶活力的测定

第九节 酶的制备

第十节 酶的应用

第六章  维生素与辅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维生素的辅酶形式、功能部位和缺乏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维生素B1和羧化酶

第二节  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第三节  泛酸和辅酶A

第四节  维生素PP与辅酶Ⅰ、辅酶Ⅱ

第五节  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

第六节  生物素

第七节  叶酸和叶酸辅酶

第八节  维生素B12B12辅酶

第九节  维生素C

第十节  维生素A

第十一节  维生素D

第十二节  维生素K

第十三节  维生素E

第七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氧化的概念及有关酶类。

2.熟悉呼吸链的主要组成成份以及电子传递顺序。了解线粒体外NADH转运进入线粒体的机制。

3.掌握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概念、偶联部位及影响因素。了解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4.熟悉ATP的生理功用。

5.熟悉线粒体外生物氧化体系的主要场所,酶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陈代谢总论

要点:

1.新陈代谢的概念

2.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3.△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4.△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

第二节 生物氧化

要点:

1.生物氧化的特点

2.△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

3.△生物氧化中的H2O生成

4.○氧化磷酸化作用

第八章  糖代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糖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在人体内的消化与吸收。

2.掌握维持人体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各种途径(来源与去路)、组织器官(肝脏、肌肉)和激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3.掌握糖酵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ATP的生成、生理意义及调节。

4.掌握糖有氧氧化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ATP的生成、生理意义及调节。

5.熟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掌握其生理意义及调节。

6.熟悉糖异生的概念与基本反应过程,掌握糖异生途径的限速酶、生理意义与调节。

7.了解磷酸戊糖途径的基本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8.了解高血糖与低血糖,掌握糖尿病时糖代谢的障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要点:

1.△○糖的无氧酵解

2.△○糖的有氧分解

3.乙醛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支路

4.磷酸戊糖途径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代谢

要点:

1.蔗糖的合成

2.淀粉的合成

3.糖原的合成

4.△糖原的异生作用

第九章  脂类代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内脂类的生理功能、消化与吸收。

2.熟悉血脂种类和含量、血浆脂类的分类方法与组成、载脂蛋白,各类脂蛋白的生理功能。了解脂蛋白的代谢与高脂蛋白血症。

3.了解甘油三酯的水解。掌握甘油三酯水解的关键酶,脂肪酸活化、转运和β氧化过程,酮体生成、氧化和生理意义及酮症。了解脂肪酸合成的基本过程及合成的最终产物。

4.熟悉甘油代谢。了解合成甘油三酯的基本途径和甘油三酯的代谢调节。

5.熟悉磷脂酰胆胺和磷脂酰胆碱合成。了解其它甘油磷脂的合成。

6.胆固醇代谢。熟悉合成部位。原料、基本过程及其调节。熟悉胆固醇的转化及排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脂类的酶促降解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要点:

1.△甘油的氧化

2.△○脂肪酸的β-氧化

3.△脂肪酸氧化的其它途经

4.△○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第三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要点:

1.甘油-α-磷酸的生物合成

2.○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3.脂肪的合成

第四节 磷脂的代谢

第五节 胆固醇的代谢

要点:

1.△胆固醇的合成

2.胆固醇的酯化

3.△胆固醇的排泄

第十章 氨基酸代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氨基酸的主要生理功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了解个别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2.掌握体内氨基酸代谢概况;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及转氨酶。

3.掌握氨代谢——体内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主要过程,限速酶,氨中毒,谷氨酰胺的生成与分解。

4.熟悉α-酮酸的代谢。

5.熟悉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具有生理活性的胺和多胺。

6.个别氨基酸代谢:熟悉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转变,功能。四氢叶酸与一碳单位代谢的关系。蛋氨酸与转甲基作用。活性硫酸根。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与儿茶酚胺,黑色素及甲状腺素的生成。了解个别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要点:

1.△脱氨基作用

2.△脱酸基作用

3.△○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

第三节 氨基酸合成代谢概况

要点:

1.氨基酸合成途径的类型

2.氨基酸与一碳单位

3.氨基酸与某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

第十一章 核苷酸代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核苷酸的重要生理功能。

2.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3.掌握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原料、基本途径、反馈调节。了解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4.掌握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原料、基本途径、反馈调节。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5.熟悉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嘌呤、嘧啶类似物、叶酸类似物、氨基酸类似物。

6.熟悉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嘌呤核苷酸分解与尿酸的生成,高尿酸血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要点:

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3.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及临床应用

第二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要点:

1.△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及其补充。

2.掌握DNA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复制的原料、模板、参与复制的酶类和因子。熟悉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3.了解逆转录过程。

4.了解DNA的损伤与修复的概念。

5.掌握转录的原料、模板、酶及转录的基本过程。

6.熟悉转录后RNA加工的几种方式:mRNAtRNArRNA的加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

要点:

1.DNA的半保留复制

2.DNA复制的起始点和方向

3.△○原核细胞DNA的复制

4.△真核细胞DNA的复制

5.△反转录作用

6.DNA的损伤与修复

7.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

8.○基因重组与DNA “克隆”

9.PCR技术与DNA扩增

第二节 RNA的生物合成

要点:

1. △转录

2. RNA复制

3.无模板的RNA合成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况:原料、三类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遗传密码的概念及其特点。

2.熟悉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肽链的起始、延长及终止。核蛋白体循环。

3.熟悉翻译后加工过程的方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mRNA与遗传密码

第二节  核糖体

要点:

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部位

2.核糖体的组成和结构

3.核糖体的功能

第三节 tRNA的功能

第四节 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制

要点:

1.△○氨基酸的活化

2.△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

3.△○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处理”

4.△蛋白质合成所需的能量

5.活性肽合成的特征

第五节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差异

第十四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与调节控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特点。

2.了解物质代谢调节的意义及方式。

3.了解酶的隔离分布,熟悉重要物质代谢途径的亚细胞定位,限速酶的概念。掌握变构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酶蛋白化学修饰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了解酶含量的调节——酶合成的诱导与阻遏。

4.熟悉激素与受体作用的特点。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的激素调节机理——特点、cAMP的形成及第二信使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要点:

1.糖代谢与脂肪代谢的相互关系

2.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3.脂肪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4.核酸代谢与其它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代谢的调节控制

要点:

1.酶水平的调节

2.酶在细胞内的集中存在与隔离分布(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3.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4.神经系统对代谢的调节

 

 

《生物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19         

课程名称:       生物教学论         

英文名称: Biological Teaching Methodology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总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专科生      

先修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普通生物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生物教学论”是师范院校生物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生物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 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这门课程主要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它有助于在职的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这门课的目标基本要求是:

1 、系统学习教育理论 , 熟悉教育方法 , 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

2 、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学习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分析中学生物教材;强化备课、上课、考试评价等生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掌握教学过程的特点,学习和实践各种教学方法,熟知各项教学技能的基本要点,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加以应用。

4 、掌握知识的认识规律 , 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5 、熟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开展相应的教育科研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加强师德修养、人文修养、审美情趣修养和教师特质素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其中关于中学生物学基本教学技能、中学生物学常用教学方法、中学生物教师备课与上课与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示范为主,培养技能为重点,以实验相结合,配合多媒体课件图片演示。

(五)实践环节

1.名称

教育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

1)课堂教学实习

要求每个实习生课堂教学实习不少于4节课;每位实习生编写教案不少于8课时;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和课后辅导;实习生按同教材同进度组成备课小组,要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并进行必要的试讲;听课时数不少于16节,并必须有听课纪录;实习生须学会制作简单的直观教具或媒体设计,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班主任工作见习

制定班主任工作见习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召开班、团干部和学生座谈会或主题班会;处理班级偶发事件协同原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等。

3)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活动实习

包括制定活动计划、准备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与程序、培训骨干、进行专题总结等。

4)教学调查和教育科研实习

调查可涉及实习中学生物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应以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经验为主,如教师观念的转变、如何有效的进行探究教学、如何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资源利用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应根据调查目的和需要,结合中学实际,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教学科研调查应以对优秀学科教师的专题研究为主,也可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共同进行某项教改实验;每个实习生须于实习结束后,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字数应在千字以上,须具有一定思想性和研究价值,并作为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3.学时分配

教育实习6周(专科)。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2

 

 

 

 

 

2

ppt演示

生物学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4

 

 

 

 

 

4

ppt演示

中学生物新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

3

 

 

1

 

 

4

ppt演示

中学生物学基本教学技能

4

4

 

 

 

 

8

ppt演示

中学生物学常用教学方法

2

 

2

 

 

 

4

ppt演示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直观教学

2

2

 

 

 

 

4

ppt演示

7

现代教学技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

1

 

 

1

 

4

ppt演示

8

中学生物教师备课与上课

2

2

 

 

2

 

6

ppt演示

9

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3

1

 

 

 

 

4

ppt演示

10

课程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4

1

 

1

 

 

6

ppt演示

11

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与教学活动安全

1

 

1

 

 

 

2

ppt演示

12

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科学研究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2

2

 

2

 

 

6

ppt演示

合计

31

13

3

4

3

 

5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掌握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生物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如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和教学技能训练具有密切关系;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后续的教育实习。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教材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汪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学教学论》张迎春、汪忠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九)说明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作业成绩占20%,考勤占10%)。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生物教学论》的课程性质

2.明确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含义和目的

3.了解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以及如何学习该课程提和高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    

1.《生物教学论》的课程的含义和性质

2. 明确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含义和目的

3. 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

4. 对本课程的学习建议

第二章  生物学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一、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任务;

.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3. 通过讲授,明确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清楚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要点:

1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

2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和地位

第二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要点:

1.△○初中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标准

2.△○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标准

3.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改革理念

4.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改革理念

第三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要点:

1.△○中学生物学课程总目标

2.△○中学生物学课程具体目标

3.中生物学教学大纲和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第四节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要点:

1.△不同版本的生物学教科书

2.△○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第三章  中学生物新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

一、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了解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意义

.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

3. 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功能与特点。

4.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师师应该具有的教材观。

5. 通过讲授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放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要点:

1.△关于自然科学

2.△○科学素养与生物学素养

第二节 中学生物新课程内容

要点:

1.△教学内容的构成与解析、教学内容框架的构成与解析

2.△○教学内容的功能与特点、教学内容的功能、教学内容的特点

第三节 中学生物新课程资源

要点: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具有的教材观

2.△○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放

第四章  中学生物学基本教学技能

一、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生物教学基本技能类型

. 通过讲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技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导入技能

要点:

1.导入的概念

2.△导入的目的

3.△○导入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二节 教学语言技能

要点:

1.教学语言的概念

2.△教学语言的目的

3.△○教学语言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三节 提问技能

要点:

1.提问的概念

2.△提问的目的

3.△○提问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四节 讲解技能

要点:

1.讲解的概念

2.△讲解的目的

3.△○讲解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五节 变化技能

要点:

1.变化技能的概念

2.△变化技能的目的

3.△○变化技能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六节 强化技能

要点:

1.强化技能的概念

2.△强化技能的目的

3.△○强化技能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七节 演示技能

要点:

1.演示技能的概念

2.△演示技能的目的

3.△○演示技能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八节 板书技能

要点:

1.板书的概念

2.△板书的目的

3.△○板书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九节 结束技能

要点:

1.结束技能的概念

2.△结束技能的目的

3.△○结束技能的类型

4.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十节 组织教学技能

要点:

5.组织教学技能的概念

6.△组织教学技能的目的

7.△○组织教学技能的类型

8.应用原则与要点

第五章  中学生物学常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学生物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通过讲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学生物学课堂了解和运用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念图策略

要点:

1.概念图的概念

2.△○概念图的制作方法

3.△概念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要点:

1.合作学习的概念

2.△○合作学习的应用原则

3.△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要点:

1.探究学习的概念

2.△探究学习的类型

3.○探究学习的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第六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 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课外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等类型

3.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评价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

4.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了解直观教学的优势和类型、直观教具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直观教学在探究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及类型

要点:

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

2.△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

3.△○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类型

第二节 演示实验教学

要点:

1.演示实验的概念

2.△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的类型

3.△○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第三节 生物课的直观教学和常用直观教具

      要点:

      1.△○直观教学的优势和类型

      2.△直观教具的特点

      3.直观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现代教学媒体的类型与技术特性

2. 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3. 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掌握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育

要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类型

2.△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计算机辅助教学

2.△CAI课件的制作、评价与应用

3.△○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要点:

1.电子布告板与生物学教学

2.电子信箱与生物学教学

3.△专业网站与生物学教学

4.○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  中学生物教师的备课和上课

一、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备课的意义和依据

.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备课的内容和步骤

3.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备课的内容和步骤,并提高教学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备课的意义和依据

要点:

1.备课的概念

2. △备课的意义

3.△○备课的依据

第二节 备课的内容及程序

要点:

1.△备课的主要内容

            2.○备课的主要程序

3.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教案的编写与范例

要点:

1.△教案的基本格式

2.○教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3.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备课和上课

第九章  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通过讲授,了解生物学新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2. 通过讲授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学习评价的主要方法

3.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及理念

4.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生物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内容

5. 通过讲授和实践,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教育评价概述

要点:

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教育评价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评价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意义

第二节 生物教育评价的方法

要点:

1.△生物教育评价的含义

2.△生物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

3.△○生物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内容

第三节 教学评价的设计

要点:

1.△生物学新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类型

2.△生物学新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3.○生物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第十章  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 通过讲授,使学生交接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价的意义

. 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价的内容

3.通过讲授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价的方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

要点:

1.命题的意义

2.△○试题的类型

3.△命题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第二节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阅卷和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

    要点:

1.阅卷的意义

2.△阅卷的方法

3.△○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作评价

要点:

1.生物学新课程的实作评价

2.△○实作评价的类型

3.△实作评价的方法

第十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与教学活动安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意义、目标、组织原则和活动特征  

2. 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确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掌握开展课外活动的方法

3. 通过讲授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指导和评价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技能

4.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教学活动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学校外活动

要点:

1.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目标

2.△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和活动特征

3.△○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第二节 生物学教学中的安全

要点:

1.△○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技能

2.△生物学教学活动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3.室安全守则与安全协议书

第十二章  中学生物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及专业素质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生物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步骤

2. 通过讲授,使学生知道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和选题应当注意的问题

3. 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确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的程序和方法

4. 通过讲授,使学生清楚教育科研成果的种类和表达方法

5.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6.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教育科研能够培养勤学、好学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教师怎样深入教育科研领域

要点:

1.△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义

2.△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要点:

1.△○生物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

2.△生物教师教育科研方法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要点:

1.△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和选题应当注意的问题

2.△○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的程序和方法

3.教育科研成果的种类和表达方法

     第四节: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要点:

1.△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师在教育科研中成长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15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        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             90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 生物化学 遗传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通过学习微生物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问题,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学教学、研究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的重点:

⑴ 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类群及独特的结构特点、遗传规律特点、代谢多样性、微生物分类生态多样性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微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理论教学难点:

⑴ 微生物遗传规律特点;微生物代谢多样性。

⑵ 分子微生物专题。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⑴ 以现代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审视和组织教学,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⑵ 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研讨,部分章节安排自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实践环节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验课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主要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1

绪论

2

 

 

 

 

 

 

PPT课件

2

原核微生物

8

 

 

 

 

 

 

PPT课件

3

真核微生物

4

 

 

 

 

 

 

PPT课件

4

病毒

6

 

 

 

 

 

 

PPT课件

5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

 

 

 

 

 

 

PPT课件

6

微生物的代谢

6

 

 

 

 

 

 

PPT课件

7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

 

 

 

 

 

 

PPT课件

8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8

 

 

 

 

 

 

PPT课件

9

微生物生态

6

 

 

 

 

 

 

PPT课件

10

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4

 

 

 

 

 

 

PPT课件

合计

54

36

10

5

6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其他生物学知识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因此微生物学应在先修了以上课程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第3版),主编黄秀梨 辛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月。

参考书目:

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月。

2微生物学(第二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月。

3、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中文版

      《微生物学》【英】J.尼克林  K.格雷米-库克T.派吉特  R.A.基林顿编著  林稚兰 梁爽  罗大珍等译,科学出版社,2001年。

4、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

      《微生物学》【美】I.E.阿喀莫著,林稚兰 宋怡玲 洪龙 林慰慈译,科学出版社,2003年。

(九)说明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作业(20%),考勤(10%)。

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第五学期

三.教学内容纲要

1  绪论  2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基本知识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二十一世纪微生物学发展展望。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学及其分科;微生物学发展历史。

        3.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的五大特性,巴斯德、柯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要点:

1.△ 微生物定义

2.△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3.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二节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要点:

1.微生物学

2.微生物学的分科

第三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要点:

  1.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⑴ 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

      微生物的先驱及其贡献

第四节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要点:

1微生物的特点

   2、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2  原核微生物(8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一般构造与特殊构造;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繁殖和菌落特征;了解放线菌、蓝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基本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繁殖及菌落特征;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繁殖及菌落特征;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古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细菌细胞结构及功能;革兰氏染色机制及染色步骤;细菌的繁殖及菌落特征;放线菌的形态及菌落特征;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兰细菌的主要特征。

        3.本章重点和难点

    细菌细胞结构及功能;革兰氏染色机制及染色步骤;细菌的繁殖及菌落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

要点:

1.细菌的形态及观察

2. △○ 细菌细胞的结构

3. △ 细菌的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

第二节  放线菌

要点:

1.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2.放线菌的繁殖

3.△ 放线菌的菌落

第三节  蓝细菌

要点:

1.蓝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蓝细菌的繁殖

第四节  古菌

要点:

1.古菌简介

2.典型的极端环境微生物

第五节  其它原核微生物

要点:

1.立克次氏体: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2.支原体: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衣原体: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4.螺旋体: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  真核微生物(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掌握以酵母菌和丝状真菌为代表的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繁殖特征等;了解食用真菌的一般生产方法。

基本知识点: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研究酵母菌和霉菌的意义;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及培养特征;霉菌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繁殖方式及培养特征。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真菌;酵母菌;霉菌;菌物;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霉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繁殖方式及培养特征。

        3.本章重点和难点

    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要点:

1.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2.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3. △ 有关真菌的几个名词

4.研究酵母菌和霉菌的意义

第二节  酵母菌

要点:

1.△ 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2.△ 酵母菌的繁殖

3.△ 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4.几种酵母菌

第三节  霉菌

要点:

1. △ 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2. △ 霉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

3. △ 霉菌的培养特征

4. 霉菌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

5.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几种霉菌

4  病毒(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掌握非细胞生物的定义;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掌握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和过程;了解目前已知的亚病毒的种类和其基本特征;了解病毒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基本知识点:病毒的概念;病毒的形态、大小;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方式;亚病毒因子;病毒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方式及过程。

        3.本章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方式及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要点:

1.病毒学的发展

2.△ 病毒的定义及特点

3.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要点: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 病毒的结构

3.△ 病毒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要点:

1.△ 病毒的复制过程

2.一步生长曲线

3.△○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4.非增值性感染

第四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要点:

1.病毒的培养

2.○ 病毒的鉴定

3.○ 病毒定量的几个概念

第五节  亚病毒因子

要点:

1.类病毒

2.卫星病毒

3.卫星RNA

4.朊病毒

第六节  病毒与实践

要点:

1.病毒与人类健康

2.病毒与农业

3.病毒与发酵工业

4.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5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掌握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了解微生物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

基本知识点: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培养基的种类及用途;培养基设计原则及制备方法。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微生物营养物质确定的依据;微生物营养类型分类原则;磷酸转移酶系统对糖进行基团转移的机制;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的作用机制。

        3.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培养基的种类及功能;培养基设计原则及制备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要点:

1.碳源

2.能源

3.氮源

4.无机盐

5.生长因子和生长抑制因子

6.

第二节  ○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要点:

1.光能自养型

2.光能异养型

3.化能自养型

4.化能异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

要点:

1.自由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

4.△○基团转位

第四节  △培养基

要点:

1.制备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2.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

6  微生物的代谢(8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了解微生物代谢活动在人类生活及生产上的应用;掌握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了解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掌握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基本知识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代谢调节。

        3.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能量代谢的生化途径;微生物代谢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要点:

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2.△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光能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4.自养微生物对CO2的固定

第二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经

要点:

1.△○ 固氮作用

2.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要点:

1.△○ 酶合成的调节

2.△○ 酶活力的调节

7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掌握纯培养的概念与获得的方法;掌握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了解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

基本知识点: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生长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

        3.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微生物生长规律;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要点:

1.微生物的纯培养

2. △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3.微生物的同步培养

4.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5.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要点:

1.微生物的个体生长

2.△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要点:

1.温度

2.pH

3.

4.营养物质

第四节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要点:

1. △ 物理方法的控制

2. △ 化学方法的控制

8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8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基本方式;了解真核微生物的有性杂交和准性生殖;理解基因突变理论及其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掌握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基本知识点: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诱变育种;菌种保藏。

        3.本章重点和难点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与真核微生物的准性生殖;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机制;诱变育种;菌种的保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要点:

1.△ 微生物的核染色体

2.基因组测序技术

3.△ 微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第二节  细菌的基因重组

要点:

1.△○ 转化:概念、发现、转化的机理

2.△○ 接合:概念、发现、大肠杆菌的接合,接合的普遍性

3.△○ 转导:概念、发现、普遍性转导和局制性转导、转导的普遍性

4.细菌基因转移方式的比较

第三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

要点:

1.有性生殖

2.异核现象

3.○ 准性生殖

第四节  微生物的突变

要点:

1.微生物突变的类型

2.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第五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应用

要点:

1.△ 诱变育种的一般方法

2.○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第六节  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要点:

1.△ 菌种退化和复壮

2.△ 菌种的保藏

9  微生物生态学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分布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基本知识点: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要点:

1. △ 土壤中的微生物

2. △ 水体中的微生物

3.空气中的微生物

4.△ 人体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6.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要点:

1. △ 互生关系

2. △ 共生关系

3.△ 竞争关系

4.△ 拮抗关系

5.△ 寄生关系

6.猎食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要点:

1.△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2.△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3.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要点:

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2.○ 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3.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4.△○ 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10  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了解微生物在发酵工业、农业、医学及环境保护等各领域的应用。

基本知识点: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抗生素;抗癌生物药物及免疫调节剂;微生物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发酵的基本过程;微生物发酵的应用;微生物肥料及微生物农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3.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发酵的应用;微生物肥料及微生物农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

要点:

1.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巨大潜力

2.废水处理中的好氧微生物

3.废水处理中的厌氧微生物

4.污水生物处理

5.生物修复技术

第二节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要点:

1.微生物发酵与发酵工程

2.△○ 发酵的基本过程

3.△ 微生物发酵的应用

第三节 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抗生素

2.抗癌药物及免疫调节剂

第四节、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要点:

1.△微生物肥料

2.△ 微生物农药

3.微生物在其他农业方面的应用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17             

课程名称:       遗传学             

英文名称:      genetics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植物学 动物学 生物化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遗传学是生物学所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子代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遗传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各门学科的核心,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本课程的任务是全面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等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同时对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1.系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分子基础及应用。

2.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决实践中有关遗传学的一般问题。

4.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和目的查阅相关文献。

5.能够胜任中学生生物课中有关遗传学的讲授、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基因与环境的关系、连锁遗传和性连锁、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基因突变、细胞质遗传、遗传重组、数量遗传、群体遗传与进化。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实践性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作业、撰写论文、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实践环节

1.实验和课程设计

2.主要内容与要求

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和性连锁、染色体结构数目和核型图、数量遗传、群体遗传与进化。

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实践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54学时,讨论4学时,习题5学时,课外6学时,实验课另外开设。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2

 

 

 

 

 

2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4

 

1

1

 

 

6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图

8

 

1

1

 

 

10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

4

 

 

 

1

 

5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病毒的遗传分析

2

 

 

 

1

 

3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细菌的遗传分析

4

 

 

 

 

 

4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遗传重组

4

 

 

1

 

 

5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2

 

 

 

 

 

2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体细胞遗传

2

 

 

 

 

 

2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核外遗传

4

 

 

 

1

 

5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十一

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

4

 

 

1

 

 

5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十二

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突变

2

 

1

 

1

 

4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十三

群体遗传与进化

4

 

 

1

 

 

5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十四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6

 

1

 

1

 

8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十五

基因工程导论

2

 

 

 

1

 

3

理论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

合计

54

 

4

5

6

 

69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期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本课程是基因工程、生物育种、分子生物学、中学生物技术等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刘祖洞.遗传学(上、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刘祖洞.遗传学实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本教研室自制的《遗传学》多媒体课件

4.赵寿元,乔守怡.现代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戴灼华,王亚馥.遗传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朱军.遗传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张飞雄.普通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David T.Suzuki.An Introduction to Genetics Analysis6th.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6.

9.Winter P C.Genetics.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8.

(九)说明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

1.平时成绩:作业20%;课堂出勤、回答问题、讨论10%
2.
试卷成绩:期终考试70%
3.
综合考核成绩:将以上成绩综合起来即可。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和遗传学的概念。
2.
熟悉遗传学研究内容和任务。
3.
了解遗传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4.
了解遗传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工、农、医、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遗传学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要点:

⒈△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学的概念;遗传学的任务。

⒉○遗传与变异的辨证关系。

第二节 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

要点:

⒈△遗传学发展史

第三节 遗传、发育、进化在基因水平上的统一

略讲,其思想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四节 遗传学的应用
要点:

⒈△ 在农牧业、医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基本概念、内容、实质及验证方法。
2.
熟练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数据所反映的遗传现象。
3.
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动物、植物、真菌类生物的生活史的学习,理解其特点和遗传学意义并会应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4.
掌握基因型、环境与表现型的关系,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特征,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类型及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孟德尔第一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要点:

⒈△基本概念:基因、基因座、等位基因、显性和隐性、基因型和表型、纯合体和杂合体、测交和回交、真实遗传。

⒉○孟德尔进行试验研究的设计原则

3.△○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其回交、自交验证方法。

第二节 孟德尔第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要点:

⒈△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其回交、自交验证方法。

⒉△○自由组合规律的归纳及扩展,概率分析和适合度测验。

第三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要点:

⒈△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和遗传学意义;

⒉○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如何解释和理解孟德尔定律。

第四节 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要点:

⒈△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⒉△○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性别决定的几种类型,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2.
熟练掌握连锁与交换的内容,掌握重组值、交换值,并发率及计算,通过三点试验绘制连锁图。
3.
熟练掌握以链孢霉为代表的真菌类生物的连锁、分析、着丝粒作图,染色单体干扰等知识。
4.
掌握人类基因的连锁分析,用家系分析法做基因定位,特别是用体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制作染色体的细胞学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要点:

⒈△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几种类型:XY ZW XO型等

第二节 性连锁遗传
要点:

⒈△○伴性遗传,包括伴X显性、伴X隐性、Y连锁遗传等。

第三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要点:

⒈○果蝇X染色体不分开现象。

第四节 果蝇中的Y染色体及其性别决定

略讲

第五节 剂量补偿效应
要点:

⒈△Barr 小体;Lyon假说

⒉○X染色体随机失活的分子机制

第六节 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要点:

⒈△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基因直线排列原理与相关概念,

⒉○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3.△○交换 交叉型假设的要点、连锁交换定律的基本内容、多线交换与最大交换值等。

第七节 真菌类的遗传分析
要点:

⒈△顺序四分子及其遗传分析

⒉○着丝粒作图

第八节 人类基因组的染色体作图
要点:

⒈△人类基因定位方法家系分析法、体细胞杂交定位法

第四章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因的基本概念与现代遗传学中基因概念的发展。
2.
掌握基因精细结构分析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
了解基因的类别及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因的概念
要点:

⒈△基因概念的发展

⒉○基因的类别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重组实验
要点:

⒈△拟等位基因;顺式及反式排列的概念、顺反位置效应

⒉○Benzer的重组测验

第三节 互补测验
要点:

⒈△基因内互补

⒉○顺反子既具有功能上的完整性,又具有结构上的可分割性

第四节 缺失作图
要点:

⒈○缺失作图方法
第五节 断裂基因与重叠基因
要点:

⒈△外显子与内含子概念、chambon规则、断裂基因的意义

第六节 基因的功能
要点:

⒈△Garrod的先天代谢缺陷;一基因一酶假说

第五章病毒的遗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噬菌体的遗传分析的有关内容,如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和重组实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
要点:

⒈△噬菌体的繁殖,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的感染周期

⒉○噬菌体的突变型

第二节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要点:

⒈△○QX17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噬菌体突变型的重组实验
要点:

⒈△m突变型的两点测交

⒉○T4突变型的三点测交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细菌遗传重组的三个途径:接合、转导、转化的概念、过程、原理
2.
掌握细菌重组的特点,掌握三种不同的致育因子的相互关系。
3.
了解转化与转导作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细胞和染色体
要点:

⒈△细菌染色体,细菌染色体的一般特点,大肠杆菌环形染色体的特征。

第二节 大肠杆菌的突变型及筛选
要点:

⒈△大肠杆菌的突变类型

⒉○突变型筛选

第三节 大肠杆菌的性别
要点:

⒈△大肠杆菌性别的发现

⒉○F因子与高频重组 F因子的结构、重组过程,高频重组

第四节 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
要点:

⒈△中断杂交实验原理

⒉○重组作图的原理及方法

第五节  F'因子与性导
要点:

⒈△F'因子、F'因子的结构特征

⒉○性导 概念及过程

第六节 转化与转导作图
要点:

⒈△细菌的转化与作图

⒉○转导与作图,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

第七章遗传重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遗传重组的类型。
2.
掌握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了解基因转变现象及其分子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重组的类型
要点:

⒈△同源重组;位点专一性重组

⒉○异常重组

第二节 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要点:

⒈△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制

⒉○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

第八章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正负双重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
要点:

⒈○正调控与负调控

⒉△操纵子与操纵子模型
3.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

第九章体细胞遗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体细胞交换与基因定位。
2.
熟悉动物细胞融合与基因定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细胞交换与基因定位
要点:

⒈△单倍体化与体细胞交换

⒉△○有丝分裂交换与基因定位

第二节 动物细胞融合与基因定位
要点:

⒈△培养细胞突变型的建立

⒉○细胞融合与基因定位

第十章核外遗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短暂的与持久的母性影响的表现。
2.
掌握各类生物核外遗传的性质与特点,特别是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作物的雄性不育,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3.
从本质上区别母性影响与细胞遗传,熟知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及与细胞核遗传的根本区别。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母性影响
要点:

⒈△母性影响的概念

⒉○短暂的、持久的母性影响

第二节 核外遗传的性质与特点
要点:

⒈△○紫茉莉的遗传

⒉○真菌异核体实验

第三节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要点:

⒈△○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第四节 线粒体的遗传方式及其分子基础
要点:

⒈△酵母菌的小菌落突变

⒉○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特点

第五节 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要点:

⒈△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⒉○叶绿体遗传系统与核遗传系统的关系

第六节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性
要点:

⒈△○植物的雄性不育性

⒉○线粒体、叶绿体与雄性不育

第十一章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别和遗传学效应、在育种中的应用、掌握平衡致死系及其应用。
2.
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要点:

⒈△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⒉○果蝇唾腺染色体

3.△缺失,基本概念、类型、遗传学效应;重复,基本概念、类型、遗传学效应

4.△○倒位,基本概念、类型、遗传学效应;易位基本概念、类型、遗传学效应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要点:

⒈△染色体组与染色体倍性

⒉○整倍体;非整倍体
第三节 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

略讲

第十二章遗传物质的改变()--其因突变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因突变的发生时期、突变率、可逆性、多方向性等特性及复等位基因的形成。
2.
了解并掌握生物体的几种修复机制。
3.
掌握果蝇、链孢霉、人的突变的检出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说
要点:

⒈△基因突变的性质、类型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要点:

⒈△自发突变;诱发突变

⒉○定点诱变

第三节 生物体的修复机制
要点:

⒈△光复活过程与机制;切除修复过程与机制;

⒉△○重组修复过程与机制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检出
要点:

⒈△○果蝇突变的检出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群体遗传的一些基本的名词概念,特别是遗传平衡的群体的概念,Hardy-Weinberg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熟悉影响群体平衡的因素。
3.
了解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并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进化的理论,如:蛋白质的进化、核酸的进化以及遗传进化体系、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4.
熟知新种形成的形式,掌握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问题、及远缘杂交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结构
要点:

⒈△孟德尔群体和基因库

⒉○群体的遗传结构

第二节 随机交配的大群体
要点:

⒈△平衡群体的基本性质

⒉○ Hardy-Weinberg定律推导及要点

第三节 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因素
要点:

⒈△遗传漂变

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随机的遗传漂变

第四节 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
要点:

⒈△多态性和杂合性

⒉○DNA序列多态性;蛋白质多态性

第五节 物种形成
要点:

⒈△物种的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

⒉○物种形成期间遗传分化的度量

第六节 分子进化与中性学说
要点:

⒈△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⒉○DNA序列的种系发生;蛋白质的种系发生

第十四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的遗传学理论一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与选择的关系。
2.
掌握遗传率的概念、意义、计算及其应用。
3.
掌握近交和近交系数的计算、近交的影响、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遗传学理论和杂种优势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量性状及其特性
要点:

⒈△数量性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⒉○阈性状及其特性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率
要点:

⒈△数量性状表型值及其方差的分量

⒉○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

3.△○数量性状的遗传率,遗传率的公式和运算
第三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要点:

⒈△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⒉○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第十五章基因工程导论(选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一般方法。
2.
了解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与连接酶、载体。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一般方法
要点:

⒈△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⒉△○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和技术

第二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与连接酶
要点:

⒈△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类型及其命名法

⒉△○DNA的限制酶分析及物理图谱;DNA连接酶及其连接作用

第三节 基因工程中的载体
要点:

⒈△质粒载体的特性及其构建;噬菌体载体;真核基因克隆的载体

⒉△○分子克隆的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四节 基因组克隆和cDNA文库
要点:

⒈△○基因组克隆;cDNA文库的构建及应用

第五节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要点:

⒈△基因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21013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          

英文名称:    Plant Physi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专业课          

总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植物学化学生物化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植物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基础上,表现出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

植物生理学课程是生物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专业课。是在先修课程《植物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开始教学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知道植物生理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及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了解植物逆境种类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理解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理、途径和方法;理解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现代农业、林业、园艺及资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服务。由于植物生理学涉及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学时少,内容多,在教学上力求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在重视植物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从不同层次上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微观上要认识植物体内进行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过程;宏观上要认识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植物体内所进行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规律,并以此来解释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组织安排课堂讨论、布置课外习题、辅导答疑等,运用多媒体教学。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为单独设课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另有独立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2

 

 

 

 

 

 

ppt课件

1

植物的水分代谢

6

 

 

 

 

 

 

ppt课件

2

植物的矿质营养

8

 

 

 

 

 

 

ppt课件

3

光合作用

10

 

 

 

 

 

 

ppt课件

4

植物的呼吸作用

4

 

 

 

 

 

 

ppt课件

5

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

2

 

 

 

 

 

 

ppt课件

6

植物的生长物质

6

 

 

 

 

 

 

ppt课件

7

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2

 

 

 

 

 

 

ppt课件

8

植物的生长生理

4

 

 

 

 

 

 

ppt课件

9

植物的生殖生理

6

 

 

 

 

 

 

ppt课件

10

植物成熟和衰老生理

2

 

 

 

 

 

 

ppt课件

11

植物的逆境生理

2

 

 

 

 

 

 

ppt课件

合计

54

36

4

5

6

 

105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学、化学、生物化学是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基础;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向植物生理学的渗透,使植物生理学对微观生命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入;植物生理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密切结合,产生了植物环境生理学、植物群体生理学和生态生理学,使植物生理学朝更为综合的方向发展。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植物生理学》课程使用的教材  

植物生理学(第2版),王宝山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植物生理学》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 潘瑞炽主编,《植物生理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武维华主编,《植物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九)说明

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勤成绩:10%(根据上课出勤率计分)

  平时成绩:20%(根据课堂讨论和作业计分)

  期末考试成绩:70%

三.教学内容纲要

绪 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植物生理学的概念,了解植物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

2.了解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3.了解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的含意;4. 明确学好植物生理学的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 △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3.植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植物细胞水势组成和吸水的机理

2.明确植物水分代谢和保持植物体水分平衡的规律,掌握植物水分代谢的一般测定技术

3.了解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及其调节机理

4.掌握植物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分与植物的生命活动

要点:

1. 植物的含水量

2. 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  

3.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要点:
           1. △○水势的概念

2. △○细胞的渗透性吸水
           3.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
      
第三节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要点:
             1.
根部吸水的区域和途径
           2. △○根系吸水方式及其动力
           3. 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
      
第四节 植物体内水分向上运输

要点:

1.运输的途径及速度

2. △水分运输的动力

第五节 蒸腾作用

要点:
1.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2.
蒸腾作用的部位及方式
3.
△○ 气孔蒸腾
4.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第六节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要点:

1. △作物的需水规律

2. ○合理灌溉的指标

3.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

4.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确定方法

2.理解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3.掌握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土壤因素

4.了解植物的氮源、硝酸盐的还原和氨的同化

5.掌握作物需肥特点以及合理施肥的依据

6.了解缺素诊断及根外施肥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要点:

         1.植物体内的元素
           2. △○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3.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诊断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要点:
       1.被动吸收
        2. △○主动吸收
        3.胞饮作用
     
三节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要点:
       1.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2.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3. △外界条件对根部吸收矿物质的影响
        4.根外营养

第四节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与分配

要点:
        1.矿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度
        2.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五节 植物对无机养料的同化

要点:

1.○氮素的同化

2.硫酸盐的同化

3.磷酸盐的同化

第六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要点:

1. △作物的需肥规律

2. △○合理施肥的指标

3.合理施肥与现代农业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光合作用的本质,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2.理解光合色素的分子结构及其光学性质

3.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学会光能利用率的计算

4.了解光合碳同化的主要方式,C3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5.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了解影响经济产量的五个因素及作物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6.掌握提高光能利用率以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重要性

要点:

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光合作用的意义
第二节 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要点:
          1.
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2. △○光合色素的结构、牲质和光学特性
         3.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三节△○光合作用的机理

要点:
        1.原初反应
         2.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3.碳同化
         4.光呼吸
         5.光合作用的产物
    
第四节光呼吸

要点:

1.光呼吸的现象与定义

2.○光呼吸的生物化学过程

3.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4.C3植物、C4植物以及CAM植物的光合特点

第五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要点:
     1.光合作用的指标
      2. 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六节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要点:
      1.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七节光合产物的运输与分配

要点:
       1. △光合产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形式
        2. ○光合产物运输的机理
         3.
○光合产物装载和卸载机理
        4.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 
        5.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6.光合产物运输与分配的调控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途径

3.掌握影响呼吸作用的内、外因素

4.理解呼吸作用知识在作物栽培和农产品贮藏中的运用

5.掌握测定呼吸强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指标

要点:

1. 呼吸作用的概念
      2. 呼吸作用的指标
  
第二节 植物的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要点:

    1. △呼吸途径的多样性  

2. △○呼吸连电子传递系统的多样性
      3. △○末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

4. △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呼吸作用的调控
     要点:

      1. 糖酵解的调节
      2. 丙酮酸有氧分解和戊糖磷酸途径的调节
      3. 能荷的调节
 
第四节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要点:
  1. 呼吸作用的指标
  2.△影响呼吸速率的因素
 
第五节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要点:
      1. △种子呼吸与粮食贮藏
     2. △果蔬的呼吸与贮藏
     3. △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第五章 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体内信号传导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号的概念及类型
      要点:

1.信号
        2.信号的类型
   
第二节 跨膜信号转换
       要点: 

1.△受体
       2.△○跨膜信号转换
  
第三节 胞内信号和第二信使系统
      要点: 

l.△○钙信号系统
       2.肌醇磷脂信号系统
       3.其他信号分子
  
第四节 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要点:
      1.蛋白激酶
       2.蛋白磷酸酶

  第六章 植物生长物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激素(内源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外源激素)的概念

2.了解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分布、传导和生理作用

3.理解植物激素间的整合作用

4.明确实践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长素类

要点:
  1.生长素的发现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
  3.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5.○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6.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及其应用
 
第二节 赤霉素类

要点:
1.
赤霉素的结构
2.
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
3.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4.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5.
○赤霉素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

要点:
 1.
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2.
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和运输
 3.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4.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
 5.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乙烯

要点:
1.
乙烯的分布和生物合成
2.
△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3.
○乙烯的作用机理

第五节 脱落酸

要点:
1.
脱落酸的化学结构和分布
2.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3.
△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4.
○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第六节 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要点:
1.
油菜素内酯
2.
多胺
3.
茉莉酸
4.
水杨酸

第七节 生长抑制物质

要点:
1.
生长抑制剂
2.
生长延缓剂

第七章 光形态建成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光形态建成、光敏色素、隐花色素等基本概念;了解植物光形态建成的作用机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受体

要点:
    1.△光敏色素   

2.△○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
      3.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

要点:
      1.○膜假说
      2.○基因调节假说
   
第三节蓝光和紫外光-B反应

要点:
     1.隐花色素
      2.紫外光-B受体

第八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理解植物生长的区域性、周期性和相关性

3.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及营养生长理论对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意义

4.了解植物的运动特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要点:

   1.△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3.种子的寿命及生活力的快速测定
   
第二节植物的生长

要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2.△○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第三节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要点:

1.△地下部与地上部的相关

2.△○主茎与侧枝的相关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

第四节 植物的运动

       要点:

1.○向性运动

2.感性运动

第九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成花的影响

2.理解春化作用和光周期诱导

3.了解春化作用和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4.了解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5.了解植物性别分化的规律

6.了解植物受精生理和影响受精的因素

7.掌握成花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要点: 

1. 幼年期的特征
    2. 提早成熟
第二节 春化作用
  要点:

1. 春化作用的发现
    2.△春化作用的条件
    3. 春化作用的时期、部位和刺激传导
    4.△○植物在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5.春化作用的机理
第三节 光周期
  要点:

1.△○光周期反应类型
    2.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导
    3.△○光周期诱导
    4.○暗期间断与临界暗期
    5.○光敏色素与成花诱导

第四节 光周期诱导开花的假说

要点:

1.成花素假说

2.开花抑制物价说

3.光敏色素假说

4.碳氮比理论
第五节 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要点:

l.△春化处理
   2.控制开花
   3.△指导引种
第六节 花器官形成及其生理

要点:

1.花器官形成的形态和生理变化

2.花器官发育的基因控制和ABC基因模型

3.影响花器官形成的外界条件

4.植物性别分化
第七节 授粉和受精生理

要点:

1.花粉的生理生化特点

2.柱头的生理特点

3.花粉和柱头的相互识别

4.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5.受精前后雌蕊的生理生化变化
                     
第十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种子、果实发育和成熟 

2.了解种子的休眠原因

3.了解植物的衰老过程及其调控

4.了解植物器官的脱落及其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生理
     要点:

 1.△主要有机物的变化
       2. 其他生理变化
       3. 外界条件的影响
  
第二节 果实的发育和成熟生理
     要点:

1. 果实的生长
      2.△果实发育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第三节植物的休眠生理

要点:

1.种子的休眠原因

2.休眠的人工调节

第四节 植物的衰老生理
  要点:

1.△○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2.影响衰老的外界条件
   3.○植物衰老的机制
第五节 植物器官的脱落
   要点:

        1.○器官脱落的机理

2.影响器官脱落外界因素的影响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抗逆生理概念及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

2.了解低温、高温、干旱、水涝、病虫和盐害对植物的危害

3.了解病植物抗寒性、抗热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病性抗虫性和抗盐性的生理机理

4.了解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危害与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了解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逆境生理通论
     要点:

1. 逆境与植物的抗逆性
       2.△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
      3.△○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
 第二节 植物抗性生理各论
     要点:

1.△植物的抗寒性
      2.植物的抗热性
      3.△植物的抗旱性
      4.植物的抗涝性
      5.植物的抗盐性
      6.植物的抗病性

7.△○活性氧伤害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大道 邮编:710100
电话:029-81530087  邮编:710100